湖南法治報全媒體記者 譚好
6月16日,長沙驕陽似火,但走進芙蓉區湘湖街道東湖社區的三湘花卉市場,撲面而來的綠意與花香卻讓人頓感清涼。各色花卉爭奇斗艷,整潔的步道旁店鋪井然有序,市民或挑選心儀的盆栽,或拍照打卡。
誰能想到,這個如今充滿詩意的“網紅”市場,幾年前卻是另一番景象:路面坑洼、雜物堆積、商戶占道經營……從臟亂差到凈靚美,這場蝶變的背后,是近年來東湖社區堅持黨建引領,以居民公約為紐帶,開創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的生動寫照。
提質改造后的三湘花卉市場干凈整潔。
老舊市場遇困境,居民公約聚共識
“過去市場里垃圾隨便扔、車輛亂停放、連消防通道都被占用,我們商戶都看不過眼。現在環境變好了,生意也好做了,每天鳥語花香的,心情可開心了。”在市場經營花店多年的李大姐一邊整理鮮花,一邊欣喜地說。她臉上綻放的笑容,正印證著這個市場發生的可喜變化。
位于芙蓉區晚報大道繁華地段的東湖社區,面積雖只有0.32平方公里,卻匯集了多個居民小區、企事業單位、寫字樓和大型專業市場,流動人口眾多,給社區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。
特別是轄區內的三湘花卉市場,作為長沙歷史最悠久且品類最齊全的花卉市場之一,匯聚80余家商戶,涵蓋綠植盆景、多肉鮮花、觀賞魚鳥等數千種商品。自2003年開業以來已陪伴長沙市民走過了22個春秋,承載著無數人的美好記憶。
然而歲月流逝,市場里50多座鋼架結構大棚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;店鋪門面陳舊破損,部分商家占道經營現象突出,雜亂的環境不僅影響市容市貌,更帶來了潛在的安全風險。每逢雨季,老化的屋頂排水系統就會失靈,導致雨水滲入店內。“那時候臟亂得很,就連我們這些老鄰居都懶得去了。”回想起市場昔日的模樣,住在附近的小區居民王先生無奈地搖了搖頭。
面對這些復雜難題,突破口在哪里?該如何讓居民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?最終,一份切實可行的居民公約成為社區打開局面的金鑰匙。
在東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戶外宣傳欄前,湖南法治報記者留意到,公約內容涵蓋移風易俗、鄰里互助、環境衛生、安全防范等多個領域,語言通俗易記、朗朗上口。“我們經過多輪意見征集、條款完善和審核修訂,最終形成了10條、總計160字且富有社區特色的居民公約。”東湖社區黨委書記歐陽海棠介紹,該居民公約由居民全程參與制定,既緊扣群眾實際需求,又借助監督與服務機制作用于居民生活,時下已成為大家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約束的行為準則。
其中,“垃圾分類、生態保護、環境美化、家園愛護”等居民關切的問題被納入條款,更是成為社區環境實現顯著改善的關鍵因素。
為讓公約理念落地生根,社區采取“線上+線下”全方位宣傳:線上通過網格微信群推送、電子屏展示,線下組織發放宣傳手冊、張貼海報,并依托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、“和美之家”等陣地開展專題宣講,將文明理念滲透到每家每戶。“這份居民公約就像社區的‘小憲法’,有了它的規范,大家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更高了,主動維護環境衛生也成了新常態。”歐陽海棠欣慰地說。
居民認真閱讀電子屏中播放的居民公約。
多方協同促改造,軟約束化作硬力量
要根治市場頑疾,僅有準則還不夠。社區深知,唯有協同多方力量,才能實現環境與安全的全面提升。
去年3月起,東湖社區攜手市場管理方湖南瑞源物業管理公司啟動提質改造工程:首先對大棚實施全面加固、修復及安全檢測,保障設施安全;在此基礎上,改造融入現代化設計理念:為敞開式門面統一安裝鋼化玻璃門窗,將廣告招牌更換為標準化燈箱并配備夜間照明裝置;以沿街柵欄替代占道攤位,搭配時尚標識牌與錯落有致的綠植花卉,同時規劃以花卉元素美化街巷圍墻,增設休憩長椅,打造“一步一景”的生態廊道,讓整條街巷變身為兼具功能性與美學價值的 “城市會客廳”。
與此同時,通過增設排水天溝,徹底解決漏水問題;在鐵路沿線安裝防護圍欄,為安全筑牢屏障;對圍墻進行翻新并繪制特色墻繪,使其整潔又美觀;重新規劃停車位,確保消防通道始終保持暢通。
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改造,今年5月底全新亮相的三湘花卉市場,成功實現了從傳統集貿場所到時尚藝術街區的蛻變。“改造后的市場既時尚又美觀,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來打卡拍照。” 一位老商戶樂和呵地說。
公約的效力不僅體現在墻上,更落實在日常行動中。
“我們既是市場商戶,也是社區的一分子,居民公約明確了行為規范,現在大家都自覺清理門前雜物,沒人想回到過去的臟亂環境。”李大姐如是說。市場知名品牌“都市花鄉”三湘店市場經理劉歡表示:“環境升級后,客流量明顯增多,線上訂單量也增長了30%。”數據顯示,改造后市場日均人流量同比上漲40%,每逢周末及節假日更是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專程前來打卡。
不少市民游客慕名而來打卡拍照。
“周末帶孩子來市場買花就像在逛網紅景點,隨手一拍都是大片!”喜愛鮮花的楊女士每隔一段時間便會來此選購,市場的變化讓她驚喜不已。
從老舊市場到網紅打卡地,通過東湖社區與城管部門的聯合引導,這片老街區在政企民多方協同治理下,既延續了傳統的市井煙火味,又煥發出嶄新的時尚魅力,成功打造了一個保民生、促就業、提品質的城市更新典范樣本。
公約引領共治潮,小區煥發新活力
東湖社區以居民公約為抓手推進落地實施,不僅促使老舊市場實現從舊到新的華麗轉變,更讓原本環境堪憂的住宅小區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,有效構建起“黨建引領、多元共治”的社區治理新格局。
“公約就像社區的‘文明指南’,讓每位居民都知道該如何維護環境、遵守規則,社區里的文明風氣一天比一天濃厚。”西南明苑小區黨支部書記伍進峰深有體會地說。他觀察到,公約實施后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明顯提高,志愿隊伍不斷壯大,居民自發參與到安全巡查、環境清潔、文明引導和矛盾調解等工作中。
建成于2008年的西南明苑小區,現有住宅樓15棟、540余戶居民。長期以來,小區入口區域環境臟亂問題突出。2024年開春,小區居民代表向社區反映:冬季積雪壓斷樹枝、凍死部分樹苗,加上車輛違規停放綠化帶,導致小區綠化受損嚴重。
為有效整治小區整體環境面貌,東湖社區黨委迅速響應,聯動小區黨支部和共建單位,快速組建起一支由黨員和居民構成的“護花使者”志愿服務隊,重點對入口區域實施立體化改造:補植觀賞花卉、增設休閑座椅、打造景觀小品。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,原本雜亂無章的入口區現已變身成為深受居民喜愛的“花香門庭”。
而今,這支“護花使者”志愿服務隊不僅成長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,更建立起全民監督機制——從樓道雜物清理到電梯維修維護,隊員們隨時發現問題、及時督促整改,切實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質。由他們牽頭打造的“和美之家”,也日益成為居民議事協商、互幫互助的溫馨平臺。
“居民親身投入家園建設,既改善了生活環境,更培養了主人翁意識,這正是社區治理的雙贏成果。”歐陽海棠深有感觸地說,居民公約如同一座橋梁,把曾經擦肩不語的陌生人變成了守望相助的好鄰居。社區將持續發揮公約的示范效應,讓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生根發芽,精心勾勒居民期盼的幸福生活藍圖。
責編:劉冬晨
一審:劉冬晨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